网站支持IPV6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创建“国家卫生县城、全国文明城市” > 病媒生物防制

警惕高温!不可忽视“中暑”

来源:发布时间:2023-07-10 16:06:11字体

据统计我国中暑平均病死率约10%~15%,其中重症中暑的病死率高达40%以上。随着未来高温天气将持续出现,再次提醒我们要警惕高温环境中引起的“中暑”严重症状,降低工作场所中因高温带来的健康损害。


首先我们了解下什么是“中暑”,中暑是热应激症候群的总称,是湿度大及无风环境中从事高温作业或在暑热天气受到烈日暴晒时,机体出现以体温调节异常、汗腺功能衰竭和水、电解质代谢紊乱为特征的一系列疾病,主要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功能障碍,也称为急性热致疾病,包括热射病、热痉挛和热衰竭。


这些表现证明你“中暑”了

图片
图片



先兆中暑



在高温环境下,出现头痛、头晕、口渴、多汗、四肢无力发酸、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但低于38℃,可伴有面色潮红、皮肤灼热等,短时间休息后症状即可消失。


图片



轻症中暑



除先兆中暑的症状外,体温升高达38℃以上,伴有面色潮红、大量出汗、皮肤灼热,或出现四肢湿冷、面色苍白、血压下降、脉搏增快等表现。


图片



重症中暑

(包括热射病、热痉挛和热衰竭)



图片

热射病(日射病)

亦称“中暑性高热”,是高温因素引起的人体体温调节功能失调,体内热量过度蓄积,引发的神经器官受损,是中暑最严重的一种,病情危急,病死率在10%~50%。由于暴露在高温高湿环境中导致机体核心温度迅速升高,超过40℃,伴有皮肤灼热、意识障碍(如谵妄、惊厥、昏迷)等多器官系统损伤的严重临床综合征。


热射病分为劳力性热射病和非劳力性热射病。前者是内源性产热过多,多发生在青壮年人群,剧烈运动或从事体力劳动后数小时发病,出现大汗、心率增快、脉压增大等表现,严重者可发生横纹肌溶解、急性肾衰竭、肝衰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或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病死率高。


后者是因体温调节功能障碍致散热减少,常发生于年老体弱者、孕妇和慢病人群,直肠温度最高可达46.5℃。病初可表现为行为异常或癫痫发作,继而出现神志模糊、谵妄、昏迷等。严重者可有低血压、休克、心律失常以及心力衰竭、肺水肿和脑水肿等表现。约5%患者发生急性肾衰竭,可有轻、中度DIC,常在发病后24小时左右死亡。


图片

热痉挛

主要是高温引起大量出汗、水盐丢失引起的电解质平衡失调所致。患者出现头痛、头晕和肢体、腹壁肌群通性痉挛,肢体活动受限。常发生于初次进入高温环境工作或运动量过大时,大量出汗仅补充水分,没有补充盐分者,轻者不影响工作,重者因疼痛加剧无法工作。患者神志清醒,体温亦多正常。


图片

热衰竭

主要因高温引起外周血管扩张和大量失水,造成循环血量减少而致。指热应激后以血细胞比容增高、高钠血症、轻度氮质血症和肝功能异常为特征的一组临床综合征,是严重热应激情况下,体液和体钠丢失过多引起循环容量不足所致。起病较迅速,主要表现为头晕、头痛、心悸、多汗、口渴、恶心、呕吐,体温升高不超过40℃,无神志障碍,一般不引起循环衰竭。多见于老年人、儿童和慢性病病人。


图片

保持健康生活方式

保持规律作息、合理膳食、适量运动等健康生活方式,增强身体对病毒的抵抗能力。


“中暑”了怎么办?

图片
图片


中暑先兆和轻症中暑患者应尽快脱离高温现场,在通风阴凉处安静休息,并补充含盐清凉饮料,必要时可行物理降温,静脉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并密切观察。重症中暑应迅速送医进行抢救,治疗重点是降低过高的体温,阻断高热引起的恶性循环,纠正水喝电解质紊乱,促使酸碱平衡,积极防治休克、脑水肿及各主要脏器功能障碍。

高温作业切记这几点

图片
图片


今年国家4部委联合修订了《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中规定,日最高气温达到40℃以上,应当停止当日室外作业。日最高气温达到37℃以上、40℃以下时,室外作业时间不得超过5小时,并在12时至15时不得安排室外作业。日最高气温达到35℃以上、37℃以下(不含37℃)时,应采取换班轮休等方式,缩短劳动者连续作业时间,并且不得安排室外作业劳动者加班。


图片


高温作业按其特点可分为高温强热辐射作业、高温高湿作业和夏季露天作业。存在于冶金工业、机械制造工业、陶瓷制品业、塑料制品业、食品制造业、烟草加工业、港口码头物流货物搬运、建筑工地露天作业、快递人员、环卫工人及露天执勤警察等各类行业中,其从业人员都属于易中暑作业人员。


图片



用人单位

应做好以下方面工作



图片

改善环境

改革生产工艺、生产设备和操作方法,消除或减少高温、热辐射对人体的影响。无法完全消除高温危害时,应当采取综合控制措施,使其符合职业接触限值要求;


图片

提高保障

加强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加强防暑降温知识宣传,加强高温保健措施,如制定合理的劳动休息制度、保证高温作业工人充分睡眠和休息、向劳动者提供符合要求的个人防护用品、药品及清凉饮料等;


图片

加强应急

出现中暑先兆时应及时脱离高温工作现场,并予以密切观察处理;


图片

健康监护

按照《职业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实施高温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和评价。加强对员工的健康监护,及时组织开展上岗前、在岗期间的职业健康检查。及时发现高温作业劳动者的职业禁忌症,凡发现患有未控制的高血压、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糖尿病,慢性肾炎,全身瘢痕面积大于等于20%以上(工伤标准八级),癫痫的劳动者不适宜从事高温作业,应及时调离岗位。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
分享文章到
TOP 打印 关闭
手机客户端
手机客户端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用户邮箱
回到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