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大力推进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现代化建设“8412”行动计划和“三大倍增”行动,深化高新区改革发展,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加快战新产业发展壮大,全力构建具有弋阳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县工信局结合我县实际,草拟了《2024年弋阳县大数据发展服务中心工业和信息化工作要点(征求意见稿)》。请于12月31日前将修改意见反馈至弋阳县大数据发展服务中心工业和信息化局。
(邮箱sr_yyjmw@163.com 联系方式:5821117)
弋阳县大数据发展服务中心工业和信息化局 2024年12月6日
附件: 1.关于《2024年弋阳县大数据发展服务中心工业和信息化工作要点》征求意见稿
附件1
2024年弋阳县大数据发展服务中心工业和信息化工作要点》征求意见稿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2024年全县将继续深入实施工业强县战略,紧扣省委省政府打造“三大高地”、实施“五大战略”,市委市政府“项目为王、工业挂帅”“建设制造强市、打造区域中心”,县委县政府“建设红色基因传承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打造'可爱的中国’样板县”等决策部署,大力推进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现代化建设“8412”行动计划和“三大倍增”行动,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深化高新区改革发展,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加快战新产业发展壮大,积极部署未来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全力构建具有弋阳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二、预期目标
工业经济运行: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以上;规模以上工业营业收入增长25%以上,力争突破26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利润增长15%以上。
工业投资: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工业技改投资占固投比重力争达到30%。
企业培育: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5户以上,力争30户,净增17户;新增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6户;全年亿元以上企业超40户,其中过50亿元企业2户,过10亿元6户;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企业6户,省级“小巨人”企业1户。
高新区发展:营业收入增长30%以上,达到250亿元;利润总额增长20%以上,标准厂房入驻率达80%。
企业技术创新:规模以上工业R&D经费支出占营业收入比
重0.93%;列入省级新产品试制3个,其中1个完成验收;新增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1户、智能制造标杆企业1户,培育市级企业技术中心2户,其中通过认定1户。
两化融合:力争新增省级数转标杆企业6户;新增3户企业启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新增两化融合示范企业4户,其中三星及以上1户;新增5G+工业互联网应用项目数6个;新增深度上云企业30户。
绿色安全发展: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3个百分点;切实减少一般事故,有效遏制较大事故,坚决杜绝重特大事故。
三、主要工作
(一)壮大产业,持续推进“8412”和“三大倍增”行动。贯彻落实省、市“1269”行动计划,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8412”行动计划,全力推动光伏新能源(锂电)、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发展,加快打造一批创新平台、优质企业、先进集群和制造精品。进一步做强、做精、做优非金属材料、有色金属、机械制造、绿色食品、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持续发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谋篇布局未来产业发展,大力推进“三大倍增”行动,加快支柱产业发展。到2024年,非金属材料产业营收突破100亿元,推动台鑫丰晖、永越、固特等企业达规入统,扎实推进海螺水泥、泰山石膏倍增计划和环城、雪翼等技改项目,进一步扩大企业产能;有色金属产业营收突破130亿元,不断延伸有色金属产业链条,推进鸥迪铜业倍增计划,推动巴顿环保逐步扩大产能。
(二)抓实项目,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围绕“1+3”主导产业谋划好2024年工业项目建设推进工作,全县计划新开工项目30个,新增亿元以上开工项目10个以上,新增亿元以上竣工项目个数15个以上,亿元以上项目完成投资45亿元以上。加快晟凡铜业、澳特莱二期、国泓装配、华聚热电等项目建成投产,推动弋中新材料、六鼎新材料、康瑞汽配等购地项目尽早开工建设,形成新增长点。每季度举行工业项目集中开(竣)工活动,争取一次全市工业项目集中开(竣)工主会场,做好全市工业项目巡查的项目储备和谋划工作。
(三)培优育强,做大做强工业发展主体。深入开展优质企业梯次培育,加强企业入统管理和业务培训工作,确保能统尽统、应统必统。引导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力争2024年新增规上工业企业30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6家。积极探索“链主+”“产业融合”等发展模式,着力引育一批带动作用明显的龙头企业、领航企业、创新型中小企业等。推动重点企业营收上台阶,打造一批10亿级、50亿级梯队,全年新增亿元以上企业超15户。
(四)夯实平台,持续提升园区综合实力。不断优化高新区承载平台,实现1000亩土地九通一平场地平整,启动南岩建成区及道口2个老旧道路及配套设施提升改造项目、扩区调区场地平整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持续推进标准厂房建设及运营,2.5产业园、食品产业园、外贸产业园建成投用,推动园区承载力和综合竞争力实现大提升,确保高新区规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达到250亿元,巩固提升非金属材料省级产业集群。
(五)强化引擎,提升科技创新能力。鼓励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强“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研发和应用,加快先进技术转化应用,新增一批“赣出精品”。强化企业创新意识,持续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和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做好企业技术中心完善升级和挖掘培育工作,支持企业同科研机构、高校开展深度“产学研”合作,建立产业研究院、技术创新中心、科技孵化器等研发机构,进一步提升我县工业企业科技创新能力。2024年力争新增省级新产品试制3个,其中1个完成验收;新增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1户、智能制造标杆企业1户,培育市级企业技术中心2户,其中通过认定1户。
(六)数字赋能,深入推进数实融合。聚焦规模以上制造企业,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全覆盖攻坚行动,持续强化基础支撑、开展咨询诊断、实施数智化改造、打造示范标杆、增加服务供给,全面促进“智改数转网联”,引领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提效、提速、提质。加快打造“点上企业有标杆、线上行业有示范、面上区域有样板”一体化格局,引领带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提效、提速、提质。发挥“数智贷”金融产品作用,大力支持重点产业链数智化改造,推动“链式”数字化转型。持续开展工业互联网专题培训、实训,强化供需对接。提升数字化转型意识、技能和水平。不断完善工业互联网安全保障体系,强化安全防护能力。2024年引导3户企业启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新增4户省级两化融合示范企业,新增6个5G+工业互联网应用项目,新增30户深度上云企业。
(七)策应“双碳”,坚持绿色安全发展。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要求,毫不动摇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深入实施节能降碳工程,积极推广应用国家级、省级绿色技术、工艺和装备,积极组织申报省级绿色制造名单,大力推进绿色园区建设。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持续开展好打击“地条钢”巡查。坚决打好工业污染防治攻坚战,倒逼能源消耗高、资源利用率低、污染减排压力大的企业转型升级、绿色发展。推动工业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和风险管控体系建设,指导企业加强安全生产管理,筑牢安全底线。
(八)精准服务,增强帮扶保障力度。统筹用好“企业特派员”“弋呼必应”、产业链“链长制”“招商引资会商会”“开拓市场万里行”等工作机制,及时帮助企业(项目)解决困难问题。坚持重点企业每日用电量监测,抓好减产停产企业帮扶工作,及时为企业纾困解难。进一步优化工业企业支持政策,建立分行业、分状态、分规模的重大工业企业(项目)库,系统梳理可以争取的省、市级的扶持政策,精准培育、精准申报、精准支持,力争在资金争取、项目申报、平台建设等方面有更大的突破。持续开展清欠工作,帮助中小企业维护合法权益。发挥县级工业发展专项资金作用、加大对省、市工业发展专项资金的争取力度,支持制造业发展壮大,不断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九)协同发展,加快融入长三角。全面学习、研究、对接、融入长三角,充分发挥要素资源对比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抢抓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转型机遇,主动接受长三角辐射带动,全力构建“1+3产业体系”。加速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与长三角地区科技创新协同,积极融入G60科创走廊建设,向先进发达地区借力发展,重点瞄准电子材料、电子元器件、智能终端等核心领域发力,加快发展配套产业链供应链,提高与长三角技术前端、产品终端、行业高端的一流企业关联度。